言情小说尽在小火小说网!小火小说网手机版

小说首页 > 历史军事 > 重生在海洋时代 >246媳妇251(2 / 2)
  • 手机阅读本书

246媳妇251(2 / 2)

林长石正被他的生母小姚氏逼着,让他介绍到底是怎么把字写到鸡蛋清上。

对于冰激凌小姚是根本不新鲜,因为这个东西原来林府就会做,只不过又经过林夕的手里改良了一下。

本来冰激凌这个东西最贵的就是如何让他治冰了。林夕复制出了热水制冰法。

这个冰的问题就很简单的就解决了加上调好的乳制品和香草、奶油、糖,然后放到锅子像炒菜一样炒出来的。

果然林长石今天把它拿出来,效果异常明显。

大家对这东西是怎么做出来的,又是如何把雪保存到现在、还调制得如此香甜的,全都是百思不得其解。

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今天这场盛宴席间这所有不可思议的一切,无疑会成为很多人一辈子的谈资!

至于小姚氏追问的这种方法,实际上是林夕为了对付西班利亚人所准备出来的。

林家在马尼拉的商馆。肯定要和林家这边互通消息。

他们的这些信件是很不安全的,很容易被当地的官员察觉,有很多东西也是密不能示人的。

所以林夕就给了林长石这种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用酸奶。

用毛笔蘸着酸奶在信件的缝隙中写出真正要传递的内容。

看的时候,放在火上一烤也能显现。自己而今天林长石使用的方法是其中一种比较隐蔽的传递信息的方法。

那就是用醋把字迹写在生鸡蛋上,等醋进干透之后再把鸡蛋煮熟。

这样上面的痕迹便消失了,看情报时把鸡蛋壳敲开,就可以查看里面的内容。

但是实际上所有的东西,只要它是酸性的,比如颜色不那么浓重的酸果汁,桔子青杏都可以。

这时林海平走过来,对小姚氏说:“这种方法其实一点儿也不新鲜,只不过是传播的范围不大。

在姜子牙的兵书中就有阴符经一文,那就是实际上是一种错错位的密码。

写的时候是用一根粗细的,用一根规定好的木棍把纸缠在上面进行写字,然后传递情报时把纸打开,就是一堆毫无关联的文字。

等收件方又拿到一根同样大小的木棍,缠在把纸缠在上面写的什么内容就一清二楚了。”

“不过林长旭这小子交给长石的办法肯定是他师傅交给他的道家秘法。

如果你今天不知道是咱们事先准备的,你也不你也肯定会相信,这是老天爷给他们选的。”

在林长石被生母逼问的时候,在粮城的临沂手里拿着林长石给他来的一封信。不油的有些后悔为什么自己会给林长石出的如何建设湄公河三角洲的主意。

现在他遇到了不明白的事情,却把主意打到了自己的头上。

其实林夕列的那个开发计划,林父执行的有点儿变味了。

林夕制定的计划是先建设威远岛,把威远岛建设成一个坚固的堡垒之后在开发湄公河三角洲。

可是不知道林父是怎么执行的,他是先开发的湄公河三角洲而威远岛的计划执行的只有一半儿。

好歹威远岛的威慑力已经有一定的水平了,才没有使这个计划彻底的报废了。

其实林夕制定的这个计划完全是照猫画虎,首先说林夕开发湄公河三角洲的计划就是照抄湖州和嘉兴在历史的发展路线。

湖州背靠以前的太湖,没有开发前全是滩涂和沼泽,对农业生产很不利。

太湖地区在春秋时代是一个荒蛮的穷山恶水世界,这个世界并不适合人类生存,是先民一点点把湖州改造成了今天的样子。

为了灌溉和排水,从春秋时,湖州人就开挖太湖圩港,干旱时将太湖水引入陆地,洪涝时帮助排水,得益于塘浦圩田这样的水利设施

水中养鱼,田里种稻,岸边植桑成为江南特色耕作模式。

河塘里每年需要清理的淤泥,是稻田和桑树最好的肥料。

桑叶用来养蚕,蚕粪又可以增加田地和鱼蟹塘的肥力。

稻田、蔬菜、鱼蟹、桑地,环环相扣,相互依存。这种水下和陆地互为循环的人工生态系统,堪称中国农耕社会最为高级的农业形态。

这套圩港系统一直搞到唐末才成型,废了湖州人上千年的时间和心血。

这套塘浦圩田系统初创于春秋,发展于隋唐,成型于两宋,一直沿用至今。

它是我国的水利文化遗产,堪比四川的都江堰、关中的郑国渠的水利工程。这些农业水利工程体现了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处理好的太湖水害后,湖州人才开始安心搞自己的桑基鱼塘系统,这个系统经济价值高,圩田鱼塘所产的鱼米可以供养出很多专业养蚕的人。

有了充足的生丝可以产丝绸,可比光种水稻值钱多了,让湖州老早发了家。

湖州塘泥是上等肥料,桑叶养出来的蚕宝宝品质好。

普通丝只能穿6枚铜钱,湖州丝可以传8枚铜钱。

湖州人自古就靠丝绸发了大财,所以常说地理决定命运,因为地理环境确定产出,产出决定经济。

除了上等丝绸,湖州古代还生产上好的陶瓷、茶叶、湖笔,都是古代好赚钱的尖货,想不发财都难。

对于湖州当地人来说古代湖州除了战争以外不怕任何灾难。

历史上的祖籍湖州的富人还有沈万三、刘墉、黄左青、杨信之、周庆云、沈莲芳、汤祖兴等等,

清末湖州仅南浔一带的富人就号称四象,八牛,七十二狗。

象指财产达千万两白银的家庭。牛指财产到500万以上1000万两以下的家庭。狗只财产达100万两白银以上,500万两以下的家庭。

四象八牛是真的,有12家巨富,七十二狗是个泛指,就是很多的意思。

四象分别指最富有的刘、张、庞、顾四家,张家的张静江,庞家的庞元城,都随孙中山闹革命,其中张静江出钱最多,算是孙中山背后的江浙财团代表,他也因此成了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

嘉兴在古代没有湖州那么强悍的特产,经济整体略弱一点。但嘉兴因为的天生地理他的富裕要比湖州早,湖州到唐末才治理好了太湖。

而嘉兴在隋朝时就得了大便宜,隋朝时的大运河刚好穿过嘉兴城区,所以嘉兴虽然沿海,但跟杭洲、苏州、松江、宁波不一样,它的主城区不在海边,而是在河边,这边是典型的运河经济链依附,为了充分利用好这条运河,嘉兴开凿出很多小河。

不过嘉兴人自己叫这些河流为塘。共有8条塘,分别苏州塘、海盐塘、平湖塘、嘉善塘、三殿塘、杭州塘、新城塘、长水塘8条河流构成了嘉兴网状水运系统。

使嘉兴自古有了极大的交通优势,赚钱也赚的更欢快了。

湖州和嘉兴有许多柔美的水乡小镇,包括湖州南浔、嘉兴乌镇加陕西塘,都是因为这里水路繁多,地处浙北水运枢纽。

这些地方从而形成的门前街道屋侯河身长,弄堂百条多形象。

嘉兴在原初时又意外获得一项新技能,黄道婆从海南岛给中原和江南带回了当时最先进的棉花织布技术。嘉兴也盛产蚕桑丝绸,就开始生产棉布,搞出了蓝印花布。

我国各省早期棉布都是蓝印画布。就是晚清太平天国的东王杨秀清没造反前他们干的也是烧炭靛蓝来的维持生计。

民间蓝印花布面料大多数是用“乡布”进行印染,即农民自己种、自己纺的纯棉土布,也称土坯布。

蓝印花布用的是雕刻拷花的版子,也就是将国人特产的纸——二元纸多层裱糊成纸壳。其制作方法是:先把浆糊加热发酵,再用浆糊把纸一层一层的托裱在墙上,一层干后再裱第二层,直至裱衬到6-7层,厚约0.5-1毫米之间,即成为纸版。

干后,从墙上取下,平放于石板上,采用踩石压滚筒,滚筒压纸版的方式进行压平。待纸版压平整光滑后,再行起稿、刻花、上桐油即成。

蓝印花布采用的是镂空版白浆防染印花方法,所以民间艺人用米浆和石膏制作防染糊,米浆与石膏按2:1的配比,搅拌均匀,待呈粘稠状即可用。

蓝靛制作方法大体上仍沿用《齐民要术》记载的方法:制靛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有采摘、下缸、搅缸、打花、出靛、上缸、储藏等。

所谓缸其实就是靛池,制作蓝靛的靛池一般有三个,从地势高处往低处排列,中间大、两边小,高处的靛池下沿均高于低处的靛池上沿,且靛池之间都有孔洞相连。

排列顺序为将蓝靛叶子采摘下来后,放进居中最大的直径约2.5米宽,1.5米深的圆形靛池2中,加水完全浸没蓝靛叶后,用木棒来回搅拌。

待浸泡5-7天后,把靛池2中的蓝靛粗枝叶捞起至靛池1中再行发酵,发酵后的汁水通过孔洞再次流入下一个靛池中,以提高蓝靛叶的利用率。

接下来会在靛池中加入适量石灰进行搅拌使其发生化学反应,待完全搅匀后,用自制的靛耙子抨打水面,促使水靛分离。

按气温的不同,沉淀一个半至三个时辰。过滤至最后靛池中,最后除去粗渣待沉淀后汁水分离,放掉上面的水,下边便是稠糊状的可以用于印染的“靛蓝”了。说明过去用染料,全球还是蓝色最靠谱。

这种用途广泛的蓝色染料其实还有一个名字,它叫板蓝根是因为治疗感冒的中药。

最后把印好的蓝印花布放在踩布石进行碾压。

这是专用于碾整染布成品的特有工具,各地大小不一,形状近似元宝,故又名元宝石。

元宝石由两部分组成,上爿为一元宝形石片,一般厚约30公分,高约70公分,长约100公分。

下爿为一长方形垫石,中心纵向呈浅凹状,与上爿元宝形石底部横向的圆弧相吻。

这种工具也是制作丝绸的最后一道工序。所以织布和纺织丝绸其实没有多大区别,这是使用的加工材料不同。

嘉兴靠着蓝印花布连续吃了几百年红利,一直吃到清末手工业才被英国人的机织布打败。

当然这是国家武力不行,而不是说国人的蓝印花布不行。以当时国人的生产人力成本要远低于机制。

并不是说手工业的印染成本要低于机械制造,而是国人千年以来维持在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产生的规模优势,不然鸦片战争也打不起来。

而且中国的手工布也并不是完全不使用机械,只不过国人使用的是木质机械,动力源一般都是来于河流。而不是像当时的西夷人采用的动力源大部分都是蒸汽机。

虽然采用的动力源不同,但是双方的生产机械的实力还没有达到代差的水平,只是稍微落后一点。

嘉兴在古代除了运输、丝绸、棉布,因为是长江冲积平原,粮食产量也高,此时北运朝廷中央的漕粮,一部分来自嘉兴,一部分来自苏州和湖州。

嘉兴确实略弱于湖州,但放在全国也是非常富裕了,物质上的丰富保证了人文的荟萃,养育出了刘禹锡、王国维、茅盾等名人。

在湖州和嘉兴自从衣冠南渡开始开发,到隋唐发展起来之后,上千年下来富的太久,富的太容易。

富裕的日子过得平平淡淡,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可不是白说的。

古代湖州强于嘉兴,但到了当代嘉兴就强过福州了,也没啥秘诀。就是上海突然在近代超级强势崛起。嘉兴捞着了大量临近上海的好处,在地理优势上超过湖州,经济上也自然反超。

林夕便拟定了一个湄公河三角洲开发计划。原计划是利用百年的时间进行开发建设,完全仿照湖州和嘉兴的经济模式来建设西贡。

这个项目很有国人做事的风格。具体工作极其枯燥,执行极其漫长,目的极其长远,但一旦执行就贯彻到底,一步一步缓慢前进,最终始终能达成目标。

这个开发计划是这个时间是相当漫长的,原本根本不可能短时间内获得收益。而林家在西贡这里短时间获得收益这是一种意外的巧合。

因为这里的陆地本身在非雨季就是在露出水面的,加上清理的河道是排水顺畅使这片土地变成了不会被大水所骚扰的耕地。

要说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林家这个运气简直是太好了,小小的投入便获得了极大的产出。

投入和收获的不对等坚定了林家决策者加大投入开发这片田地的信心。

但这都是建立在国人长时间的洪水和水灾搏斗的经验之上的,要不然那个地方放在那里好几千年了,怎么没人想出这个办法?

林夕发愁的是如何给林长石解释他要先发展威远岛的意思。

其实林夕先发展威远岛,在利用湄公河向上游逐渐扩大的这套办法。

是林夕在学习后世的列强发展殖民地的思路。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俄国以哈尔滨为龙头,辐射了整个东北。日本以旅顺,大连为龙头,辐射整个辽宁。

德国以青岛为龙头,占据了山东和河南。而英国以上海为源头控制了大半个长江流域。法国以广州湾为龙头,控制了广西和云南的一部分。

当然这些列强都是靠铁路来控制他的势力范围的,但这个大明此时是没有铁路,但是有发达的水运一样能够达到同样的效果。

但此时林家在水真腊扩张,还有一个比列强还有力的一点就是此时的大明是东南亚这一带的共主。

这些国家都是大明的藩属国所以天然就有一层威慑力在,也不用向西方列强那样用武力征服。

只要能够得到统治阶级的当地的土王的同意,普通老百姓对大明的人的到来是没有抵触情绪。

所以林家才能如此简单的变在西贡那里获得了很大的一块土地。

林夕一边挠着脑袋,一边把自己的想法以林长石能够理解的方式写写了出来。

当他完成的时候,这封信足足有20多张信纸这还是林夕只给林长石介绍了如何建设殖民地的方法。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查看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