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尽在小火小说网!小火小说网手机版

小说首页 > 历史军事 > 重生在海洋时代 >254铁厂259(1 / 2)
  • 手机阅读本书

254铁厂259(1 / 2)

在船厂看着那艘奶牛号收尾的工程时,除却探讨设计思路外,倒是有一件事让林夕有些啼笑皆非。

那便是林夕考察隶属于船厂时意外发现了作坊的工匠,把分给他们的酒集中起来交给其小贩进行贩卖。

而这些小贩从船厂在凉城这里收购海盐,粮食,还有布匹,酒类等贩卖到山内的农户当中居然有三倍的利润。

说句实话林夕并不反对酿酒。毕竟有消费才有动力,但是粮城的酿酒是被控制的。

毕竟粮食粮城本身不产粮食,粮食也有外部运来的所以不可能用人吃的粮食去酿酒的。

林夕用蔗渣酿酒之后这些工匠才有酒喝,没想到他们居然把分配给蔗渣酒收集起来卖了出去。

林夕对这些工匠的行动有些不解,于是便问了他们,他们说本身原来这些工匠就是没有酒喝的,所以也习惯了。

他们多喝一口,少喝一口,没什么,但是这些酒交到小贩手里,不但可以得到山里的皮毛,还能得到财务比自己喝两口酒要强多了。

可以说林夕是被固有印象给欺骗了,林夕询问过小贩。他说起这些酒水是卖给山里的那些巫医之后的时候,林夕又顿时释然了。

这个时代的医疗不是很发达,何况住在山里的那些土人。他们的医疗条件更差,而酒却是一种非常好的药品,可以消毒驱寒,甚至可以治疗一些风湿疾病。

而且不光是山里的那些人需要美酒,就是海上的海员和商船也需要大量的酒水。

可以说越是远洋的商船上面水酒储备越重要。他们甚至比淡水和食物储备一点样不能缺少,同等的重要。

船上的淡水资源补充也非常及时,会出现水质污染的问题。

那玩意儿喝了轻则拉肚子,重则脱水引起腹泻然后导致更严重的并发症,船上又缺医少药的,基本宣告死亡。

在动辄几个月甚至一两年的航行,船上的淡水很大概率会因为长时间存储而变质。

这个时代的海船上,基本都会配备一桶又一桶的廉价酒水。在饮用淡水时加入一定量的酒水用来杀菌,而且还可以部分取代淡水。

你就别说海船上,连带着现在的欧洲城市,譬如伦敦啊、巴黎由于没有合理的排水系统,大量的粪便以及污水都是明渠排放。

这导致地下水污染严重贵族们要想不喝掺了屎的水的话,只能选择酒水来补充水分。

大贵族们肯定是喝上好的葡萄酒。中产阶级就会选择类似白兰地、杜松子酒这种蒸馏酒。而普通的平民阶层只能选择喝劣质啤酒了。

所以后世欧洲全民饮酒,这根本就不是他们爱好喝酒,根本是他们的上百年的生活习惯。

而此时远洋贸易的海船上这一点更加严重,各种中低度数的朗姆酒、啤酒几乎取代了淡水的地位。

朗姆酒听着好像很高大上。其实就是用制糖剩下的糖浆,加水稀释,然后用酵母酿造而成,就地取材了属于是保持产品的多样化才行。

而且林夕的思路突然有些豁然开朗起来。特别是在不产葡萄的尼德兰、德意志、英吉利等国水手们大部分时候,他们把啤酒装在木桶里,在航行时用它作为饮用水,以代替昂贵的葡萄酒。

千万不要觉得酿酒没什么。在西方社会中,私酿酒水直到21世纪在很多国家都是非法的。

此时的酒水是具有货币属性却是毋庸置疑的。在现在这个年代,酒这玩意儿根本不愁卖。

至于说林夕是看上了这一行当的利益吗,也不尽然。林夕真正看上的,是这玩意儿能够拓宽林家的结算渠道。

本身南洋商行现在在做的就是悄悄咪咪的攒储备金。很多西夷商船靠港买的就是瓷器,生丝和茶叶这老三样的商品就走了。

商品单一化的缺点就是竞争相当激烈普遍利润下降。虽然林家虽然也产生丝,但毕竟不是自己的主业。

有什么比给这些商船提供酒水更简单的发财东西。毕竟在金山挖矿时,真正发财的是那些卖衣服、粮食和工具的商人。

米酒这个东西在大明也不是什么便宜的物品,因为它是要消耗粮食的。

可现在林夕知道了,打开马尼拉市场的最佳商品是什么?酒啊!而且林夕还有一个杀手锏,那就是酒精蒸馏器。

要知道林夕在林家收回来的那些荒山,旱地中种了大量的马铃薯和红薯。这些收获的土豆和地瓜给林夕供应大量制作酒精的淀粉原料。

用这两样东西酿酒。其酒精的出产量可比大米要大的多,尤其是马铃薯那东西几乎完全都是淀粉。将它和红薯掺和起来蒸熟,拌上酒曲发酵后蒸馏出来的酒水,大量供应。

地瓜烧这玩意在白酒盛行的东方,它本身就是鄙视链最底端的存在本身的味道也不是十分好,但是蔗渣酒倒是给了林夕灵感。

毕竟,以林夕的性格,打算干这一行,就要大规模的生产销售的话,光靠自然发酵肯定产量低下。

林夕瞬间想到了勾兑酒,作为曾经长时间大量的喝这种勾兑酒的受害者来说口味还是很好。

反正西夷喝的朗姆酒这玩意儿本身经常作为调和淡水的原材料,自己勾兑点酒精问题应该不大吧?

虽然红薯酒精比较便宜,但的的确确是粮食酒啊,这么想良心上瞬间就过意的去了。

酿酒厂只需要负责把制糖剩下的糖稀加水煮开,然后把这玩意儿加酒精按比例勾兑,最多给他再馏一遍,新鲜可口的“雷州朗姆酒”就出炉了。

这么干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品质稳定,容易形成品牌效应。

要知道这个时候的酿酒作坊,同一个批次酒里面,甚至每一坛酒的味道都有差异,勾兑酒正好可以完美的解决这一问题。

现在大明的工厂和政府中都四处充斥着师徒的身影。工坊中执行的也是师徒制,这种制度最大程度的保证了技艺的传承。

可林夕知道,这套法子最大的毛病就是传承人数太少,一个师傅才养几徒弟。

一个工坊养一二百人算多的了。林家的整个船场的师傅和学徒加起来不超过千人。

这些人对付这几条小规模修缮和建造船只都能够应付,可是大规模建造船只这些人就应付不过来。

“上香遥拜!”张延面无表情地喊着。

林夕与林月华领着工匠,向昊天上帝的画像敬香,然后向南方方向拜了三拜。

这是工坊里的规矩,凡新船下水,必须先敬神灵,念天佑平安,再拜社稷,求丰衣足食。

完了才分工派活,只不过这次林夕分派。

原来船厂铸造的时候里用的耐火砂,质地不错因为林夕在制造琉璃镜后发现南溪冲刷下来的沙子大部分都是硅砂,是非常好的耐火砂的原材料,但如果作为型砂使用还要精选一下剔除杂石。

硅砂也是天然石英砂,广泛用于范砂铸造,色泽略有不同,纯硅偏黄白,其耐火性能极佳,可用于精铁铸造。

困难在于硅砂混杂了很多的其他的杂石不过可以进行人工的筛选将挑选出硅砂。接下来是筛选、漂洗、碾磨,反复进行精选、去杂质、磨碎,以致使砂粒更纯、更细,直到林夕满意为止。

这还没完,林夕用几块天然磁铁,用磁铁在细砂粒中反复过磁,吸走夹杂其中的铁粉,再次漂洗然后晾干。这便是高纯度且耐火性极佳的硅砂也是制造琉璃镜的原料。

林夕这一次是用调制好的型砂铸造船锚,这也是奶牛号的最后一件部件。

这一次林夕在铸造船锚的的铁水当中添加了少量的铜。

此时的铁水分为生铁和熟铁两种。生铁是指由矿石冶炼得到的液态铸铁,含碳量和杂质很高,性脆易碎。熟铁是指将生铁经过“炒”或“蒸”等工艺而脱碳后的铁,柔软可锻,虽然碳量降下来了。

而林夕则是使用的熟铁作为原料而高温融化得到的铁水。在当中加铜能增加珠光体的数量,细化共晶团,有助于铸铁在正火时得到珠光体组织。

由于铜的导热性能优于铁,加入铜可以提高球墨铸铁的热导率。强化铁素体,提高其强度。

适量添加铜元素可以提高铸件的强度、硬度、延展性和韧性,特别是耐磨性和耐腐蚀性能。

此外,铜在铁水中的作用还有作为可以增加铁水的流动性,并且延长铁水冷凝的时间。

随着木质风箱的拉动声音,船锚的浇筑开始了。

在呼哒呼哒的声音里,整个工坊立刻忙碌起来。

其实工坊早在上香之前,完成试铸前的各项准备。

上香只是个仪式,炉火压根就没息过,坩埚里的铁料料已经熔融,随时都能浇注。

“浇注……!”

“嗞……”

铁水流入预留的浇铸口,一缕青烟缭绕,众人静静地期待,等待铁水流入流满。模具之后,人们看见地面生出了滚滚的青烟。

林夕使用的这个浇筑船锚的地点,其实是林家的一个秘密的生产铜钱的地方。

之所以把它归在船厂中,为也是为了掩护这个地点。

此时的大明使用的铜钱制造方法有三种,第一种就是使用型砂铸造的砂钱,再有就是陶范铸造的陶范钱和用石范铸造的石范钱。

这三种方法各有其优缺点。用型砂法铸造的砂钱,虽然速度快,成本低,但是字迹比较模糊,品相不好。

石范法需要把铜钱在石头上一枚一枚的雕刻出来制造成本相对较高,而且在使用时一不小心就会造成石块儿的崩裂,这个石范就废了。

陶范法虽然比石范法制造相对容易,生产出来的铜钱字迹也要比砂钱清楚。陶范法铸造比较慢需要放到一窑中烧制,而且成品率也不算特别高,陶范还有一定的使用次数。

铜钱铸造虽然看着简单,但是它属于精密制造,其实是有很高的门槛的。

精密铸造法,古已有之,史书上记载的‘商鼎’,就是采用精密铸造得来。

大明官办冶造局所,早就运用此法浇注铜制火器,驾轻就熟,不是甚秘而不宣的绝技。

传统精密铸造法有多种,包括石膏法、失蜡法等。用此法做出来的仿古赝品足可乱真,但基本都是浇铸熔点低的材料,如金银铜等。

近些年浇铸灰口生铁也趋成熟,但若是浇铸精铁,那是两百年后才有的工艺,目前的大明工匠还不得其法。

林林夕提出用经用铁范代替陶范和石范。

负责此地的张延怕林夕出洋相,便附在他的耳边小声的说道:“11公子你提出这个想法,我刚来的时候也曾经试验过。我准备用石蜡拓模,熔模铸铁,不过使用铁范著作铸造铜钱的时候,铁饭和铜钱粘连在一起,根本无法铸造。后来才在老师傅那里知道灰口生铁当不得钱范,浇注金银材料尚可,但范铜可是不行。”

林夕感激的看了张延一眼,然后悄声的回答道:“生铁不耐温,当然不能范铜,咱们要铸的是精铁范。”

林夕听到了张延的回答,才知道张延已经碰了一个软钉子。面对工匠的质疑,林夕不得已给他们表演了如何用型砂制造铁范的绝技。

“精铁……精铁也能浇铸成范。”

林夕心知肚明,问题出在现有的耐火材料上,大明工坊普遍用黄砂当耐火砂,此砂难以承受精铁的熔炼温度,无论如何铸不出细腻的精铁制品。

大明工匠你知道随着技术的发展,约摸两百年后人们对耐火材料的重新认识,精铁铸造根本就是家常便饭。

林夕有着四百年后的知识,这一切都不是问题。而且林夕由于制造琉璃镜的原因,所以需要的材料一样都不少。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查看目录